留言咨询
一个人一旦被固定型思维操控,就再难突破自己的局限,最终只能呆在原地,碌碌无为。
成长型思维VS固定性思维
都说“思路决定出路”。面对同一个问题,每个人的思维不同,采取的行动也不同,最终人生的走向也不同。
在《终身成长·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》中,卡罗尔·德韦克教授把人的思维分成了两种: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。
这两种思维的差距有多大?看完你就明白了。
第一种区别:如何看待努力
固定型思维的人之所以碌碌无为,其中一大原因,就是他们对“努力”带有偏见。在他们眼中,努力是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做的。
于是,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人:
在读书时代,他们用“不愿努力”证明自己的聪明,结果成绩越来越差;
踏上就业岗位后,他们习惯不去努力,拖延工作,以此掩饰自己的能力不足;
第二种区别:如何看待自己的不完美
假设你正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,前一天晚上给自己做了个详细的计划表:早上六点半起床,之后每个小时都安排得很充实。
结果第二天,你一不小心,睡到了八点。
这时候,你会怎么办呢?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从8点开始后面的计划。但有些人却觉得,因为晚起,今天已经被毁了,明天再开始复习计划吧。
于是,这整一天的时间,就被你的“完美主义”浪费了。
可见,过度的完美主义,会让我们的容错力特别差,任何事情只要一点瑕疵,就被全盘否定。而这,其实也是一种固定型思维。
固定型思维的人常常把“要么不做,要么做到最好”当成了人生信条,以为只有追求完美,才能做到最好。但现实是,为了避免“不完美”,他们往往什么都没做。第三种区别:是否愿意去尝试
固定型思维的人总会抱怨幸运女神不垂青于他,但其实,很多时候机会已经在敲门,可固定型思维的人却听不到。
20世纪,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来到中国。而当时的林语堂,只是文坛上寂寂无闻的无名小卒。
在一次宴会上,赛珍珠说:
“各位如果有新作,我可以做介绍人,在美国刊行。”
大家都觉得赛珍珠只是客套话,谁也没当真,可是林语堂却连夜翻出了自己在英文报纸上发表的短评,送到了赛珍珠下榻的酒店。
林语堂的想法很简单:“管他呢,试试再说。”没想到这一试,成就了林语堂。
在赛珍珠的帮助下,林语堂一炮而红。
同样一件事,固定型思维的人又会怎么想呢?他们会想:“要是失败了怎么办?别人会不会嘲笑我”;“要是被拒绝了怎么办,岂不是很尴尬?”
你看,固定型思维的人就是这样,没有人拒绝他,他先拒绝了自己。
其实,我们只要抱着“管他呢,试试再说”的想法,也许人生就会多出一万种可能。
l 第三步:命名
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。可以是一本书名,一个电影人物名,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人的名字,用它来警醒自己。
l 第四步:教育
当固定型思维人格出现的时候,你要保持警惕,尝试教育它。
比如,当你害怕失败时,你可以对自己说:
“大卫(我给固定型人格取的名字),你又来了。我知道我现在还不擅长做这件事,但谁都不是生来就擅长的。就算结果不好,我也愿意去试一试。”
正如史铁生说的: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,大于人与猪的差别”。而人与人本质的区别,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。
当你转变为成长型思维后,你会发现,之前你给自己设定的框框,不过只是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全的盔甲。这个盔甲或许能给你带来虚假的安全感,但却阻碍了你的成长。
剥掉盔甲,你的人生将有一万种可能性。摆脱固定型思维,你将遇到更好的自己。
衷心希望你能迈出最困难的一步,你会知道,通往成功的道路,其实很多。